秸秆代木,“点草成金”。东宝区通过一根秸秆撬动一条绿色家居产业链,带动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发展,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经过多年的耕耘,2020年3月,东宝区被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授予“中国绿色家居之都”称号。
“吞进”秸秆 “吐出”环保板材
夏收之后,田间铺满小麦秸秆。在东宝区牌楼镇城山村,麦田里收割机往返穿梭。收割机后面跟着打捆机,秸秆被卷成一捆捆密实的圆筒。然后,这一捆捆秸秆被运到牌楼镇收储打包点。在这里,一捆捆秸秆被机器压缩成一个个重达200公斤的“秆饼”。
变得结实的“秆饼”再度启程,到达5公里外的万华禾香板业(荆门)有限责任公司。4座原料仓库里,小麦秸秆、水稻秸秆整齐堆放,足有20多米高。工人开着叉车,将“秆饼”送到生产线进料口。
万华板业生产车间内马达轰鸣,机器旋转。秸秆经过干燥、粉碎、风选、拌胶、热压、砂光等12道工序后,变成一张张散发着麦穗气息的禾香板,从传送带上源源不断地“吐”出来。“1.2吨秸秆可以加工1立方米禾香板,我们的生产车间一年要‘吃’下30万吨秸秆。”万华禾香板业(荆门)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、副总经理杨志坚介绍,禾香板通过剥离植物茎秆的强力韧性纤维,再用粘合剂加工,不仅可以做到“零甲醛”,还能直接进行贴面或上油漆,在强度、弹性、膨胀率、握钉力等性能上,甚至优于木质板材。
改进生产工艺 “自动挡”设备提效增收
这张薄薄的禾香板,来之不易。2016年9月,总投资32亿元、占地1100亩的荆门万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生态产业园项目签约入驻东宝。
当时国内秸秆板生产工艺,大多采用多层压机“手动挡”设备,一次只能压24张板,产能低、浪费大,板材受力不均,鼓包缺角,导致成本居高不下,无市场竞争力。
“手动挡”工艺落后,就推进“自动挡”。万华禾香板业(荆门)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引进全球领先的设备,推动行业转型升级。公司组建专班,赴德国厂家订制秸秆板生产设备。专班人员在德国驻厂1年,提出工艺要求,改进生产设备,与德方技术员一起试验、共同研发。2018年8月,由万华板业与德国公司共同研制的生产线投产,全球领先的“自动挡”压机设备造价5亿元,一次压板72张,可以连续“吐”板,比“手动挡”设备效率提高3倍,原料节省20%。
“效率提升,成本下降,每张板材出厂价比原来低22元,更具市场竞争力。”杨志坚说。
万华板业开足马力,原料却“吃不饱”。万华板业常年需储备30万吨秸秆,而东宝区年收储量只有6万吨。
如何破解原料瓶颈?东宝区成立2个秸秆收储中心,建立21个收储点。区委、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分赴周边钟祥、沙洋、京山以及襄阳、荆州、宜昌等地,推动秸秆回收利用,企业秸秆收购半径扩大至100公里。
补链强链 绿色家居形成产业集群
裁切、封边、钻孔……250米长的生产线,只有1名工人在操作电脑,实现全程智能化控制。与万华板业一公里之隔的荆门亚丹家居公司只用了8分钟,就把一张张禾香板变成整体衣柜、橱柜等家具。
近年来,东宝区按照“立足板材、主打环保、突出家具、打造全链”的思路,创新招商引资方式,在延伸中纤板、OSB板、禾香板、木塑板“四张环保板”上抓招商,打造绿色环保家具(居)全产业链。
国内定制家具行业的知名企业亚丹、诗尼曼、伊仕利、杰普、伊恋、丽维家、晨旭、冠东、海太欧林等相继落户东宝。万华板材出厂后,这些企业立马接力加工,将一套套精美的定制家居售往全国,走向世界。
“家居企业抱团发展,并非简单的企业扎堆,从五金、设备、涂料、原材到人工,全产业链运营,企业原料采购、物流运输等配套成本相应降低,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。”湖北诗尼曼家居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学兵介绍说。
万华板业与亚丹家居、诗尼曼交叉持股,投资2000万元增加3条贴面板生产线,形成板材、贴面、家居“三厂合一”。“家居企业靠近板材生产区,板材无需运到广东的工厂进行贴面,大大减少了物流运输成本。”杨志坚说。
目前,一个集基材生产――板材精加工――绿色环保板式家具生产――智能家具、互联网+家居的绿色家居全产业链已经形成,以板式定制家居和实木定制家居为主的定制家居产业集群初具规模。
截止5月底,东宝区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已入驻企业128家,21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38.7亿元,同比增长11.8%;连续4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,并被评为“中国建材园区20强”“十大木业园区(集群)”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东宝区将全力以赴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,力争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入驻企业300家,实现产值1000亿元。

评论